我們很常遇到學生跟我們說:

「工作壓力很大,忍不住亂吃垃圾食物」

「下班後很累,提不起勁運動」

「新年新希望永遠原地踏步」

為什麼明知道運動對身體好、良好的飲食有助健康,但卻永遠把它排在最後順位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綜合幾本經典習慣養成與意志力的書籍,裡面提到很多針對運動與健康飲食養成的例子與心理運作過程,希望這個分享可以助大家一臂之力,讓大家看完後可以找到讓自己養成好習慣並戒掉惡習的方式。

// 習慣的定義

習慣的定義是,刻意或思考過後做的選擇,重覆一段時間之後,不用思考並每天都繼續做的行為。

就像:我們可能剛開始去上班會思考要走哪條路,或是到了工作場所第一件要做什麼事,但當一陣子行為重複後,我們就能夠不再思考,因為人腦運作傾向趨利避害,不會想太過操勞,因此會將所有例行性行為變成習慣,讓多餘的腦力可以應付更多的新挑戰。所以除非一個人刻意「對抗」某個習慣,否則一個行為模式成形後就會自然而然地啟動上路。

// 習慣的運作模式

既然想對抗特定習慣的產生,接下來就要了解習慣的運作模式:

習慣是由三個部分所構成的一個迴路:提示、慣性行為、獎酬

「提示」像一個開關,告訴大腦說這個時候準備進入自動化模式,並指定用哪一種習慣。「慣性行為」指的是中間的行為,而「獎酬」能讓大腦了解這套迴路值不值得記憶。

這迴路中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是「提示訊號」、第二是「獎賞」。很多成功養成良好習慣的人,是因為他們設定了醒目的提示訊號,例如:一下班回家運動衣就放在顯眼處、 獎酬就是,可以整晚賴在沙發看電視,或是用餐前先擬好健康的菜單與菜色,若能說到做到就犒賞一點小禮物。

但有了「提示」與「獎賞」就真的可以持續養成良好的習慣嗎?

答案是無法,因為其實習慣迴路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渴望!

你對你所設的獎勵必須有一直想要的渴望才能一直驅動習慣迴路,渴望才能讓習慣持之以恆,讓你每一次都對獎勵後很期待。所以其實最好的獎勵是可以讓你一直渴望的東西!

書中的研究員觀察,能養成運動習慣的人是因為他們渴望運動後腦內啡分泌的感覺,或是看到自己身體進步所帶來的成就感,因為對這樣的獎酬有期待,所以會持續保持運動習慣。

所以一個完整的習慣迴路是:

渴望驅動習慣,結合提示、慣性行為、獎酬,習慣的迴路就不會停止。只要理解點燃渴望的機制, 想建立新的習慣就不是一件難事。

// 如何扭轉壞習慣?

講完新習慣建立,那如果是要扭轉壞轉習慣呢?
較容易的作法是讓「提示」和「獎酬」保持原樣,但插入新的行為

例如:想戒掉上班吃點心的習慣,首先你要了解吃點心得到的獎酬是什麼?消除飢餓?逃避壓力?還是因為想睡覺?

如果是想逃避壓力,可以將吃餅乾的慣性行為改成找人聊天?如果是消除飢餓,可以改吃健康的小食,如果是想睡覺可以改喝黑咖啡

但剛開始扭轉習慣時,其實你會不清楚到底引發習慣的提示與獎酬是什麼,所以會需要紀錄監測

就像我們平常會希望學生記錄飲食,除了是要看學生飲食給予建議以外,其實在學生記錄飲食的過程,也可以去看到自己之前沒有意識到的慣性模式,而且記錄也是一個明顯的提示,可以預告自己每一餐要設法吃得健康,每一次紀錄的check打卡過程也會增強成就感,所以紀錄是一個一石多鳥的好方法。

// 維持較難的新習慣

以新習慣代替舊習慣,我們通常能維持一段清醒的時間,但如果排山倒海的壓力或是招架不住的突發事件,就很容易故態復萌。

(一)相信的力量

在「習慣的力量」中提到,較難維持的習慣需要加入「相信」相信自己能改變這個習慣,像是「團體」就有這種說服力量,一個人若是單打獨鬥容易懷疑自己是否能改變,但身在一個團體,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朝某個目標努力,對增強信心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如果你想減重,可以參加減重互助會,或親近養生的人,透過群體的影響力,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二)身份認同-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在「原子習慣」這本書則是強調「身份認同」,身份認同重點在你相信什麼,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可以說服自己上健身房或健康飲食ㄧ、兩次,但只要行為背後的信念不改變,就很難維持長期的轉變。在成為自我身份的一部分之前,改善都只是暫時的。

所以,你的

目標不是要瘦,而是要成為健康的人

目標不是要運動,而是成為喜歡運動的人

做正確的事很容易,畢竟當你的行為與身份認同完全一致,你便不再追求行為的改變。你只是相信自己是某種人,然後去做那種人會做的事而已。

書中的例子應該會更清楚,有兩個正在戒菸的人。當有人遞出香菸時,第一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菸。」聽起來似乎是合理的回答,但這個人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吸菸者,只是 試著在戒菸。他帶著同樣的信念,卻希望自己的行為會改變。

第二個人拒絕時說:「不用了,謝謝。我不抽菸。」差別雖小,這個說法傳達出身分認同的轉變。 吸菸已成過去,他現在已經不是個吸菸者了。

(三)預見未來的自己

「駕馭意志力」這本書提到,你需要預見未來的自己,因為我們大腦的獎勵系統並未進化,非常容易屈服眼前誘惑,以往人類所需要的獎勵系統是要立即對生存有所幫助,要立刻取得眼前的報酬,所以對美食的氣味或畫面難以抗拒,我們都希望未來的自己能變成理想中的模樣,但事實證明,我們很常會為了眼前的報酬、現在的慾望看得比未來幸福更重要,所以我們常常會把輕鬆的工作留給現在的自己,然後把困難的工作丟給未來說明天再做,就如同我們會把麻煩丟給陌生人一樣

但如果今天這個未來不見了,而是立即性的反饋在你自己身上,像是:吸菸會立刻得肺癌、吃一塊蛋糕會立刻胖十公斤,你還會做嗎?肯定不會!

等待十分鐘策略

所以在面對誘惑要屈服時可以讓自己先保持冷靜,嘗試等待十分鐘的策略,神經科學家發現,如果必須等待十分鐘才能去得報酬,大腦就會將該報酬視為未來的報酬,為了讓大腦保持冷靜,你可以規定自己在面對誘惑時必須等待十分鐘,如果等十分鐘慾望還沒有消除,才能向誘惑屈服,但在這十分鐘內請提醒自己,抗拒眼前的誘惑能得到哪些長遠的報酬,同時盡量與誘惑保持實質(或是覺上)的距離「如果再也不做」的意志力挑戰難度過高,可以先採取等待十分鐘原則加強自制力。

視覺化目標

隨時提醒自己的目標與夢想,將想要的東西以視覺化隨身攜帶,可己將自己的頭想拼貼到心目中理想的模樣上,不時看這張照片,提醒自己未來的報酬性,相信自己有昭一日一定能獲得這份報酬。

// 如何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最後,改變不好的習慣很多人知道怎麼做,但一開始心態尚未到位時,遲遲不想跨出第一步,有什麼辦法可解呢?

「原子習慣「書中有提到兩個策略:

(一)最小努力原則

「最小努力原則」就是創造出一個讓正確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

舉例來說:想要多運動,可以提前準備好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包及水瓶。「也是習慣迴路中將提示訊號放到最大的概念」;反過來,應用在壞習慣上的可以改成「加強阻力」,例如:不想一直吃零食,就把零食藏到最高的櫃子看不見的地方,或是學生常跟我們說,每次聚餐就會破戒,那你可以加強阻力,例如聚餐前先吃飽,或穿超級合身的衣服,加強想吃美食的阻力,達到只聚不餐的方式。

(二)兩分鐘法則

「兩分鐘法則」就是讓這個習慣的開頭兩分鐘非常簡單,你可以將新習慣的難度從「非常容易」排到「非常困難」,通常就能找要達成這個新習慣的入門習慣。舉例來說,運動一小時非常困難,運動半小時困難,走路走十分鐘容易,穿上跑鞋非常容易。你的目標可能是運動一小時,而你的入門習慣是穿上跑鞋,兩分鐘法則就是這樣運用的。

好的以上分享大概到這裡,最後,我想分享一句現代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的話:「我們的思想(態度)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雖然習慣不如表面上那麼簡單,但一旦我們知道方法,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習慣,重新將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希望可以讓最近頻頻撞牆的同學/朋友們可以有個方向可以作為改變的參考,新年新希望不會再是紙上談兵,都可以順利地朝目標持續前進!

Reference:原子習慣/習慣的力量-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輕鬆駕馭意志力

What Destinations Do You Offer?

Discover a wide range of travel destinations, from serene beaches to bustling cityscapes, with packages designed to suit every traveler’s needs.

How Can I Book a Trip?

Booking your dream vacation is simple! Learn how to select destinations, customize your itinerary, and secure your booking through our easy process.

What’s Included in Your Packages?

Our travel packages typically include 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ome guided tours. Check the details to see what’s specifically covered for each package.

/

想預約體驗或是了解更多,可以私訊詢問我們

#對蛙練健身房板橋新埔店資訊

☎️電話:(02)8257-0777

📱LINE:https://lihi1.com/gHjim

🔔官方IG:https://lihi1.cc/0CbRM

🚩官方FB:https://lihi1.cc/6s0is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雨農路56號B1(近新埔、新埔民生捷運站)